老百晓集桥  主页  山西桥梁  太原篇   
太原市漪汾桥
〈汾河〉〔〕[]{}

太原市漪汾桥
 
太原市漪汾桥
 
太原市漪汾桥
 
太原市漪汾桥
 
太原市漪汾桥
 
太原市漪汾桥
 
太原市漪汾桥
 
太原市漪汾桥
 
    漪汾桥,太原首座双七拱吊桥,是太原市北城连接河西的又一条桥梁。远在1990年代初,太原市内汾河段大桥密度基本为每2公里一座桥时,迎泽桥与胜利桥间隔4公里却没有桥梁。当时,府东、府西街已被规划为城市主干道,沿府西街向西修一条跨河大桥以缓解交通压力已势在必行。
  1992年11月漪汾桥建成通车,全长653.788米,宽22.5米。由于桥面狭窄,2008年5月20日,拓宽改造工程正式开工,除了保留原有的7对拱圈外,其余部分全部拆除,两侧增加了非机动车道,还增加了与滨河东、西路连接的立交匝道,与滨河东、西路立交互通。
  漪汾桥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它是中承式连续拱桥,最大的亮点是桥两侧14个犹如彩虹般的红色的桥拱成为城市景观。之后的很多年,漪汾桥一直作为太原市的一座地标式建筑,被广泛运用于各种形式的城市形象宣传中。

  补充小资料:(太原市区的跨汾河桥为柴村大桥,北中环桥,胜利桥,漪汾桥,迎泽大桥,(管线步行桥),南内环桥,长风大桥,(学府景观桥=跻汾步行桥),南中环桥,龙城大桥,不包括南外环跨汾河桥,北外环跨汾河桥。小店桥)
  穿太原全城而过的汾河,六十年来见证了龙城桥梁发展的历史,从解放时的“一桥飞跨”发展到了今天的“九桥辉映”。(漪汾桥为从北向南数的市区第4桥)
  从1949年算起,太原市汾河桥梁的历史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迎泽大桥的建设。迎泽大桥是新中国建立后在汾河上修建的第一座大桥(在此之前的1943年7月,当时占领太原的日伪政府曾在汾河上建了一座70孔钢筋混凝土小桥,俗称“洋灰桥”)。这座桥全长480.5米,宽15.4米,全桥29孔28个桥墩,为钢筋水泥重力式桥墩,现浇钢筋水泥悬臂式板梁,桥上装有波浪式的栏杆,这座桥在当时是全国最长的公路桥,因而赢得了“华北第一桥”的美誉。大桥于1953年1月1日开工,1954年1月1日举行了通车和命名典礼。此后,迎泽大桥就成了太原市的标志和一处靓丽的景观。它像一位不知疲倦的壮士展开长长的两臂,日夜承担着千千万万行人和车辆的负重,为太原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第二阶段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这段时间内,太原相继建造了胜利桥、南内环桥和柴村桥。1970年,胜利桥建成。1988年,南内环桥建成。1992年,漪汾桥、柴村桥建成。连同迎泽大桥,这五座桥构成了太原汾河大桥基本框架,形成了太原人记忆中的“老五桥”。
  第三阶段开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太原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城市开始快速向南延伸,“老五桥”对太原发展的制约日益显现,在此情况下,太原开始了大规模的改建、新建汾河大桥。2001年,太原实施南移战略的标志性建筑——连接长风大街的长风大桥建成,长风桥主桥长569.8米,宽52.5米。超过了迎泽大桥主桥511米的长度和50米的宽度,成为新的“第一桥”。如今已成为太原长风商务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同时,太原对原有五桥全部进行了拓宽改造,“老五桥”脱胎换骨。
  2008年4月25日,太原汾河主干道上第七桥——南中环桥开工建设,这座主线全长2608米的大桥也是龙城第一座高标准互通立交桥。2008年6月26日,北京奥运会“祥云”火炬在太原传递,这一天开工建设的太原汾河第八桥——祥云桥也因此得名。新建的南中环桥和祥云桥,承接了龙城太原新地标的功能。南中环桥如一只展翅高飞的大雁,祥云桥像一支高擎的火炬。而在不久之后,太原汾河上的第九桥——北中环桥也将开工建设。
  历史沧桑六十载,汾河从上兰村老龙头蓬勃而出山谷,养育了太原。如今,一座一座的大桥飞跨而过,也会让太原更加繁荣。
 
     
    资源来源——  
            
     
上一座 ┇ 山西桥梁 太原篇 ┇ 下一座
     
Copyright©2013-2024 老百晓集桥 china-qiao.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