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集桥  主页  浙江桥梁  湖州篇   
南浔区南浔镇通津桥
〈〉〔〕[]{}

南浔区南浔镇通津桥
 
南浔区南浔镇通津桥
 
南浔区南浔镇通津桥
 
南浔区南浔镇通津桥
 
南浔区南浔镇通津桥
 
南浔区南浔镇通津桥
 
南浔区南浔镇通津桥
 
南浔区南浔镇通津桥
 
南浔区南浔镇通津桥
 
    1、通津桥
  通津桥位于南浔古镇中心十字形水系的交叉点,单孔石拱桥,南北向跨迪塘古运河上。通津桥初建于宋代(具体年代己失考),原名浔溪桥,后改名通津桥,俗称大桥。清嘉庆三年(1798)重建,咸丰五年(1855),七年(1857)整修,同治五年(1866)又修。桥长28米,宽4米,拱矢高7.6米,上下各有踏步33级,拱卷石采用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法。肩墙用靴钉式砌置,肩墙中有两对系石加固外伸,其中一对凿有兽头,仰天石凿枭。桥侧置护栏间嵌方形望柱,桥顶为吴王靠,供行人坐憩。该桥如驼峰高耸,形胜壮观,古桥与两岸民房、桥下穿织舟楫,组成了江南水乡古镇南浔的特有景观。
  1989年3月被列为湖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通津桥是南浔三大古桥之首桥,堪称“南浔第一桥”。通津桥的出典是“通济行人”之意。清嘉庆三年1798)湖州府通判时敏见桥渐塌,行人艰难。他主持重建,并勒石《重建通津桥记》。
  明清时期,通津桥畔成为繁华的丝市。桥南面有一条小街名叫丝行垛,素以经营蚕丝业著称,曾是历史上“辑里湖丝”的集散中心。
  这些都是当时通津桥头、丝行垛一带繁华盛况的最好反映。
  南浔因南浔地界江、浙、沪三省市,水上交通便捷,南宋起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通津桥一带是南浔镇中心,特别是“辑里湖丝”从该桥堍运丝上船,经水路运往上海销往海内外。
  清道光年间(18211850)里人温丰《南浔地》中写道:“蚕丝乍罢丝市起,乡人卖丝争赴市。市中人塞不得行,千言万语袭入耳。低牌高揭丝市广,沿门挨门想接连。喧哗鼎沸晨午至,骈肩累迹不得前。”真实地记载了通津桥畔的繁荣景象。里人邢典《南林杂咏》诗曰:“万户周遭见,千艘日夜通。至今碑是口,重建有时公。”当时通津桥为繁华之地,正是诗中所描绘那样桥畔民舍毗连,行人济济桥下千舟竞发百舸争流。
  又如清代文人曹仁虎来到通津桥上,举目眺望,桥堍丝行垛确实人头济济,热闹非凡。他顿时写了《浔溪竹枝词》对此桥记载:“红蚕上簇四眠过,金茧成来欲化蛾。听道今年丝价好,通津桥口贩船多。”
  按近人周庆云《南浔镇志》记载,“通津霁雪”是南浔十大古景之一,“通津桥外驻兰桡雁齿攀登趁雪朝。不惮新寒透罗袜香尘满路印琼瑶。”是《浔溪棹歌》诗中对通津桥风景的描绘。
  又据周庆云《南浔镇志》记载“通津桥下有巨蛇横亘,如木舟不得行,居人或逢於路或蟠於市楼第不伤人。见《涌幢小品》相会曾大雾时,有客宿于家金粟山房。月夜闻风雨声,出视见一蛇首垂檐际;如三斗栲栳。急掩户屏息伺之,俄有声从西北去;屋瓦皆振殆;即此蛇耶。”
  南浔通津桥畔既有商贾贩丝的忙碌场景,又有文人墨客在桥上对酒当歌,吟诗作画的足迹,还有美丽动听的神话故事。可见其桥文化颇浓。

  2、通津桥位于过去南浔镇中心,是十字形水系的交叉点。明清时期,通津桥畔成为繁华的丝市。桥南面有一条小街名叫丝行垛,素以经营蚕丝业著称,曾是历史上“辑里湖丝”的集散中心。早在道光时,辑里村人温丰在《南得丝市行》中写道:“蚕丝乍罢丝市起,乡人卖丝争赴市。市中人塞不得行,千言万语袭人耳。低;率高揭丝市广,沿门决户相接连。喧华鼎费晨午至,骄肩累迹不得前。”清朝邢典写道“万户周遭见,千搜日夜通”。曹仁虎《溥溪竹枝词》也有“听道今年丝价好,通津桥口贩船多”的描述。这就是当时通津桥头、丝行擦一带盛况的反映。
  该桥建于宋代(年代己失考),为单孔石拱桥。原名浔溪桥,后改名通津桥,俗称大桥。清嘉庆三年(1798)重建,咸丰五年(1855),七年(1857)整修,同治五年(1866)又修。桥长28米,宽4米,拱矢高7.6米,上下各有踏步33级,拱卷石采用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法。二1989年3月被列为湖州市文物保持单位。
 
     
    资源来源——  
            
     
上一座 ┇ 浙江桥梁 湖州篇 ┇ 下一座
     
Copyright©2013-2024 老百晓集桥 china-qiao.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