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集桥  主页  浙江桥梁  宁波篇   
余姚市大隐镇万年桥
〈〉〔〕[]{}

余姚市大隐镇万年桥
 
余姚市大隐镇万年桥
 
余姚市大隐镇万年桥
 
    [地址]
  位于余姚大隐镇章山村境内,于隐溪河的上游。

  [简介]
  金刚溪万年桥的前身,是宋代建造的竹木溪桥,清光绪年改建为石桥后,在民国二十三年最后一次重修。万年桥为9孔8墩无栏石梁平桥,微有拱起,全长近50米,宽2.4米。桥面离水4米,桥孔跨水最宽5.6米。

  小树、碑刻、凉亭陪伴万年桥
  来到万年桥旁边时,是说不出的萧瑟与冷寂。因为周边正在进行双溪水库建设,黄沙弥漫。溪水更是水浅见底。周围没有行人车辆经过,有的只是阳光的陪伴。
  据现存的光绪年间慈溪县禁事石碑上记载,此桥原为永年桥,一场大水被毁,于1890年重建完毕,改名为万年桥,1924年进行重修。桥西北侧的一棵千年银杏见证了这座桥所历经的风雨沧桑。

  万年不倒
  走在万年桥上,就像走在一段历史中,四周的青山在蓝天下越发苍翠,但这一切无法抹去走在万年桥上的一份沉重和惊叹。走在万年桥上,青石板铺就的桥面已被风雨剥蚀得失去了平坦,石板缝隙间顽强地挺立起的青藤蜿蜒在桥面上或盘旋在桥墩边,为这座并石桥增添了一丝沧桑。
  这座9孔8墩无栏石梁平桥,微有拱起,全长近50米,桥面由4块纵列的大石板平直地衔接,宽2.4米。桥面离水4米,桥孔跨水最宽5.6米。桥墩用长条石叠砌,上游迎水方设分水尖,中间二墩的仰天石雕有镇水螯首,雌雄各一,昂首伸颈,栩栩如生。中孔桥梁两侧镌刻桥名“金刚溪万年桥”。其中一个仰天石墩上曾置有一座高1米的七角《金刚经》石经幢镇桥,至今经幢的莲花石座尚存。
  史实和当地百姓流传下来的所见所闻证实,建桥以来,经过无数次洪水的洗礼,其中包括1962年的一次特大洪水的冲击,隐溪河上许多桥都消失了,只有万年桥依然安然无恙,巍然挺立。这座桥之所以坚固不摧,其中凝聚着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如桥的上游溪滩,清除了枯枝乱柴,避免洪水时草木阻塞桥孔;桥下之溪床用块石护底,设过水滩,其范围上下长达20余米,防止洪水冲刷桥基泥沙;在桥基和溪床上,打入铁桩和松桩,又在桥墩背水方设条石为斜撑;而在桥面石衔接处,36块石桥板用26枚元宝铁榫相连;在桥的上下游近百米的护岸石堤和几道缓水堰坝,更使金刚溪万年桥能抵御75年以来的上百次洪峰的猛袭,仍巍然屹立在滚滚东流的大隐溪上。如此一来,真正确保了万年桥万年不倒。
  镇水螯首昂首伸颈,俯视着平静的河流

  交通要道
  大隐人民渴望隐溪河万年清澈,造福一方,大隐人民也同样盼望万年桥在隐溪河上永远巍然屹立。这是因为不论过去还是将来,这座桥对当地百姓来说,实在太重要了。四明山峰峦叠翠,连绵的群山深处,掩藏着无数小山村,在大隐镇,就有芝林、乌岩等数十个村庄,这些村庄的人要到大隐则一定要跨越隐溪河。自有了万年桥,挑竹担柴的山民过隐溪河就如闲庭信步了。因此,万年桥是当年芝林村等山民走出大山的重要通道。那时候的万年桥四周风景秀丽,尤其是桥侧的千年银杏,春里披鲜绿秋里挂金黄,溪水潺潺犹如歌唱。行人过桥后,总要坐在桥西侧的凉亭里小憩片刻。凉亭上的一副楹联也从侧面写出了这里的美景:过了几重山,到来力倦悄且息;还有数溪水,前去路遥莫耽延。是啊,这里景色宜人,但千万不要留恋,这可要耽误行程的啊!
  当然,今天,随着山区公路的开通,作为交通要道的万年桥已失去当年人来人往的热闹,但它昔日的风采已长久地留给了周围的乡亲。

  历史由来
  源于余姚烘山冷水罐岗的大隐溪,俗称大溪。而桥之下游,称金刚溪,经大隐镇后入姚江这一段,又称大隐江。横亘于金刚溪下磨村东口的溪桥,曾是出入四明山的交通要道。据幸存光绪十六年(1890年)慈溪县官府《禁事碑》记载,金刚溪上通鄞县乌岩和余姚芝林、下鲍等山区,因大溪河大桥被风雨毁坍,经一批善士乐助捐资,该年重修成九洞石桥,名“永年桥。”
  但永年桥在民国二十三年(1924年)因洪水被毁,由乌岩村老人翁瑞元发起筹集资金,上海的宁波同乡会出资相助重修,即今金刚溪上的“金刚溪万年桥”,在桥名旁,还刻有“甲子年里人重造”7个小字。当年,这位翁瑞元老先生,为了建好万年桥,四处奔走,想方设法筹集资金。当筹募到的资金不够时,他劝说自己的家属将自家的两座毛竹山出卖抵亏,自己还吃住在桥侧的一座庵庙里,守着建桥的工地,直到大桥建成。后来,他又发动村民护田石塘、修建石砚岭等道路,造福乡里,因此倍受乡亲们的敬重。许多人就自觉地把万年桥看作了他的化身,说到万年桥,人们自然地就会说起翁瑞元造福桑梓的事。
  金刚溪万年桥的前身,是宋代建造的竹木溪桥。四明山洪峰一年数次,桥屡毁屡修,毁之既易,而修复也不难。自宋代以来,桥南桥北聚居的三个村庄数百户都是汪氏后裔,他们代代对桥修护,其祖为名士“四大学士”之一的汪大猷。而这汪大猷好生了得,《宋史》列传中记载,他于宋绍兴七年(1137年)授江山县尉,绍兴十五年举进士,后在金华、龙游、建德、昆山任职,升任吏部郎官等。他曾以吏部尚书名义出使金邦,后调文阁学士,又知隆兴府等。晚年归隐故里,葬于万年桥西下磨汪家后山,现存墓前石象等数件。
 
     
上一座 ┇ 浙江桥梁 宁波篇 ┇ 下一座
     
Copyright©2013-2024 老百晓集桥 china-qiao.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