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集桥  主页  浙江桥梁  宁波篇   
余姚市兰江街道永思桥
〈余姚江〉〔〕[]{}

余姚市兰江街道永思桥
 
余姚市兰江街道永思桥
 
    余姚古时横跨姚江的古桥有两座,但人们只知横跨姚江连两城之通济桥,有不少人还不知另一座横跨姚江的永思桥。横跨姚江的古桥还有永思桥,在兰江街道沈湾村三江口。桥还在,只是在上世纪60年代造四明湖水库时,改建为渡槽桥而已,而且还有一块建桥石碑。
  之后我又是查志书,又是找资料。据清光绪《余姚县志·桥渡》载:“永思桥在新坝南曰:江口桥,都御史周如斗重建。更名永思桥,俗称呼新桥。清同治六年(1867年)修,更名浙东笫二桥。光绪十四年(1888年)圮十七年(1891年)杨福基修。直上为通明矣。”据光绪《余姚县志·传十一》载:周如斗,字允文,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知贵溪县。二十九年,擢江西道监察御史。出按湖广。三十八年(1559年),升大理寺少卿。
  据民间传说:“永思桥,为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年),吏部尚书陈汉章,奉圣旨建造的三孔石拱桥,式样与通济桥相仿,称为‘御赐浙东第二桥’”。这引起了我的兴趣,欲去亲眼看一看,苦于没有机会。打听到市交通局航管股长郑尧祥是我熟识的人,便打了一个电话给他,要求去沈湾村采访永思桥,他表示大力支持,愿陪同前往。
  7月30日一早,我搭102路公交车到交通局,他派了一辆小车陪我前往沈湾村。车经凤凰山岙,那里满山葱绿,松风翠竹掩映。抬眼望西南,见沈湾村貌,别墅连栋,满畈稻浪翻滚,一派繁荣景象。
  车进入沈湾村村民委员会大院,办公室门都己大开,见村委主任室有人打扫卫生。经问,原来是村主任陈水土同志,我说明来意后,他说:“永思桥还在,只是几经重修变了样,现桥是1962年造四明湖水库时改造成渡槽桥了。”1962年前为多孔平板石桥。
  又据民间传说:明嘉靖皇帝听了赵文华的谗言,说余姚南城、北城,加上玉皇山城堡,三个口字组成一个“品”字,通济桥连接两城,为“一”字,合起来就是“一品当朝”,有另立小朝廷之意。故嘉靖皇帝命赵文华去拆通济桥。当时叫做“奉圣旨拆江桥”,后来谢阁老用“满天过海”之计,诱使赵文华乘船过了通济桥而没有察觉,误了圣旨。赵文华只得向嘉靖皇帝慌报通济桥已拆。后来严嵩、赵文华事发,被惩办。后有高官向嘉靖奏本,称:“浩浩百里姚江,通济桥被拆,两岸百姓来往不便,要求在姚江上重建一座桥。”嘉靖皇帝准奏,命人督造此桥。实际上通济桥未曾拆掉。因负责造桥者是云楼下坝人,故桥建在下坝,与通济桥相仿,三孔石拱桥。称为“御赐浙东第二桥”,为思念皇恩浩荡,取名“永思”。
  我们在陈水土主任陪同下,参观了永思桥。永思桥犹如一条巨龙,横卧在姚江上,东连兰江街道沈湾村,西接马渚云楼四联村,桥全长50米,设五个桥墩,12根长方形石板分节铺设,中为渠槽,上铺石板,约宽3米,两旁设桥栏。桥东北侧原有三间凉亭,中间墙壁正中竖有一方石碑,为《浙东第二桥记》,桥改建时,凉亭也随之拆建,不见了石碑,仅见三间平台。
  为寻找石碑,我们回村召集老年人座谈,才知开头的传说。石碑也被找到,82岁的沈志尧老伯藏了起来,而且保存完好。在他家墙壁下反面着地,约厚15公分、宽1.5米、高2.5米,我们五个人才将它翻过身来,用水清洗碑文上的泥浆,才显出《浙东第二桥记》全文,文字尚清晰可辨。碑文载:“浙东第二桥者,旧永思桥也。清同治丁卯(1867年),族人海洋等捐修,改今名。其桥东西接官路,上抵通明,下通姚江,实为水陆通衢。光绪戌子年(1888年)夏,大水击之,第一洞圯。车舆徒行,两不得济,族荣文房架木设板,只便来往,并非长久之计。计图修复,则任其资者无人。杨君福基,素行急公,几筑湖塘,济道修庙,有益于地方。……相嘱敢不勉从计,既定余等,即择日开工。经始于辛卯(1891年)之正月,阅五月而事竣。……桥湛呼古,斯福基济世之心,亦并昭乎,古矣!爰勒之石,以记其实。”落款为“光绪辛卯季夏三日”。
  此桥在明嘉靖年间,周如斗只是重建,并非始建。所以始建年代比嘉靖年间还要早,但查不到始建年代。永思桥改为石砌平板桥,应是光绪十七年辛卯(1891),至今己有118年,从周如斗重建年代算起,至今也己有487年了。
 
     
上一座 ┇ 浙江桥梁 宁波篇 ┇ 下一座
     
Copyright©2013-2024 老百晓集桥 china-qiao.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