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集桥  主页  江西桥梁  抚州篇   
抚州市文昌桥
〈〉〔〕[]{}

抚州市文昌桥
 
抚州市文昌桥
 
抚州市文昌桥
 
抚州市文昌桥
 
抚州市文昌桥
 
抚州市文昌桥
 
    在抚州城东,有一座古老的大石桥,名叫文昌桥。此桥现长240多米,高约13米,11座桥墩昂首挺立,12座水门豁若天开,迥澜来湍,畅通舟揖,仿如长龙出水,彩虹卧波,为抚州城增添了不少美色,是抚州城的一处重要名胜古迹。
  文昌桥始建于南宋乾道初年(1165),迄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初为浮桥,至嘉泰年间(1201—1204)改建为石梁桥,明嘉靖年间,改建为石拱桥,这几代桥梁,屡遭水毁,早已成为历史陈迹。现在的桥体为清嘉庆8年至18年(1803—1813)重建而成,费银十七万多两。桥建成时,桥上两侧皆有店铺,“上棼下宇,其脊渠渠;重檐直栏,其翼舒舒。”小商小贩,百业俱全;人来人往,热闹非凡。桥中有座“观音阁”,飞檐画栋,轻巧绮丽,内塑有观音菩萨,亦有僧侣居住,侍奉香火。每逢观音生日,善男信女,朝阁进香,熙熙攘攘。至1933年因修筑南(昌)临(川)及临(川)南(丰)两公路,将桥上店铺拆除,改建成混凝土桥面,并于桥南侧另修一木质桥为人行道,建有引桥,使之成为南(昌)临(川)线上重要的公路桥,通行汽车。1942年被日本侵略军炸毁4孔,至1946年方才修复。建国后,为了保护这座桥梁,人民政府先后于1960年、1982年两次拔款进行扩建和大修,加固了桥基,加厚了桥面,桥上两侧各挑出2米,增设人行道,并设置了雕花栏杆和高桅路灯,使文昌桥变得更加雄伟壮观。
  文昌桥初名“通济桥”。宋宝庆二年(1226),以抚郡地应文昌星,桥东联文昌堰,西属文昌堂,故亦名“文昌桥”。1933年改名为“行易桥”。1949年抚州解放后,改名为解放桥。1983年,市人民政府考虑到“文昌”二字体现了临川才子之乡(抚州原为临川县城)文化昌盛的特点,复名“文昌桥”。
  文昌桥还有专志,名叫《抚郡文昌桥志》,是该桥重建成功后于嘉庆十九年(1814)抚郡人土编纂的。这部《桥志》,共有4册,全面收集了历次修桥资料,系统地记载了重建文昌桥的工作人员、捐款人员、筹款方法、工程技术和管理方法等情况。道光二十四年(1844)和光绪七年(1881),人们对文昌桥进行修箿后,又先后两次续修了这部桥志。《文昌桥志》的编成,开创了我国编写桥梁建筑专著的先河,曾被清代各地作为建桥蓝本,发挥了重要作用。南城县在光绪年间修茸万年桥时,就基本上是按照《文昌桥志》所记载的修建方法进行施工的。峻工后,他们还参照《文昌桥志》,编綦了一部《万年桥志》。民国时期和解放后,国内一些著名桥梁专家都很重视《文昌桥志》,多次撰文加以介绍。著名桥梁专家罗英所著、1959年出版的《中国石桥》一书,就连篇累牍地引用重建文昌桥时使用的“干修法”(即围堰作柜排干水,挖尽泥沙下基础),并指出重建文昌桥用“干修”代替“水修”,“实为我国桥梁工程的一大进步。”
  文昌桥还有许多传说,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桥上联对”了。故事是这样的:以前,因为抚州才子多,省里的学政大人下府考秀才,总是先从抚州府开始。明朝万历年间,某学政下来考秀才,却要先从建昌府考起。抚州才子听到这个消息,很不服气,认为这是奇耻大辱,应当设法阻挡。当时抚州有陈(际泰)、罗(万藻)、章(世纯)、艾(南英)四大才子,他们决心教训一下这位有眼无珠的学政大人。于是,当学政大人坐轿经过文昌桥赶往建昌时,他们就坦胸露腹横卧桥上,身旁放着一只陈旧的谷箩,谷箩里放着几株艾于。学政大人的轿子过来,开路的衙役拼命鸣锣,四才子就是不理。衙役只好报告学政。学政掀开轿帘,看到桥上躺着的不象村夫野汉,倒象斯文之人,知道是有来头的。特别是看到他们身旁装着艾子的谷箩,猛然想起抚州有名的陈、罗、章、艾四才子,心想莫非这四人就是“陈、罗、章、艾”么?
  就叫人传话下去:“你们挡道本属非法,但念你们是斯文之人,饶此一遭,你们有何要求,请快快讲来!”
  “别无他求。”四才子答道:“只望学政大人与我们联对。对得出,我们让路,对不出,就请学政大人先从抚州府考起!”
  联对,当时是读书人的必修课,何况学政大人素来即以才华横溢自命,岂能畏惧?于是答道:“请报上联来领教!”
  “好!”四才子立即翻身跃起,随口吟道:“上文章,下文章,文章桥上晒文章”。
  这里的“上文章”,是指他们自己有满腹文章,而“下文章”,则是借用抚州方言“文昌,与“文章”语音相谐的特点,暗指他们身下的文昌桥。四才子坦腹朝天,阳光晒肚皮,正是“文昌桥上晒文章”的绝妙写照。这个上联,叠字多,谐音多,形象鲜明寓意深,要立即对出下联,确实并非易事。
  学政大人听了这个上联,急得搔头抓耳,可憋了许久,始终对不上来。但就在这时答应先考抚州府,又觉大失面子,只好吩咐衙役打道回省。黄昏时候,来到一个渡口,见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黄昏渡”三个大篆字。学政大人便问摆渡人:“这个渡口怎么叫个这样的名字?”
  摆渡人指着对岸前面两个村子,答道:“因为前面有两个村庄,一个叫前黄昏,一个叫后黄昏,所以这个渡口叫做‘黄昏渡’”。
  “啊!”学政大人一听,猛然受到启发,终于想出了一句下联。于是命令轿夫重进抚州。
  当夜,轿子回到文昌桥,四才子的一个书憧便送来一个纸卷,学政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
  “前黄昏,后黄昏,黄昏渡前渡黄昏。”
  这一句,正是学政所想到的下联,不料又被四才子猜中了。直到此时学政才觉得抚州确非等闲之地,不可小觑,只好放下面子,先考抚州府。从此,抚州才子声名更为大震。这个故事,虽然不一定可信,但反映了抚州才子不甘受人轻视,不甘落后的精神,为文昌桥增添了不少话趣,颇堪玩味。
 
     
    资源来源——  
            
     
上一座 ┇ 江西桥梁 抚州篇 ┇ 下一座
     
Copyright©2013-2024 老百晓集桥 china-qiao.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