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集桥  主页  广东桥梁  清远篇   
清新区浸潭镇普济桥
〈〉〔〕[]{}

清新区浸潭镇普济桥
 
清新区浸潭镇普济桥
 
    滨江的河水从远处的崇山峻岭蜿蜒而来,仍然是那样清澈,它缓缓流淌,流向浸潭圩,流向飞鹅岭,流向与之搏击了百载的普济桥。一个多世纪以来,普济桥静静地屹立在滨江河面上,虽经百年风雨洗礼,但它坚实的身躯默默地承载着历史使命,依然雄姿焕发,风韵犹存。
  普济桥为青板麻石逼拱式,桥面全长98米。分9孔,形状呈两头低中间高,为我国古桥常见的倒马鞍形结构,两头各有十三级石级登桥。桥的两侧为麻石桥栏,上有8个雕刻精美的石狮子和4个童男童女石像,可惜后来被人为损坏了。清(远)阳(山)公路通车时,用水泥铺平石级和桥面,从此,普济桥上整天车水马龙,南来北往的车辆和途人川流不息,络绎不绝,为拓展南北交通,推动经济繁荣发挥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伫立桥头,轻抚苍劲斑驳的桥身,凝视因岁月流逝而刻下的记忆痕迹,总令人想起普济桥的历史。清光绪庚辰年(1880年),曾任广东潮阳守备的浸潭人冯锡章与乡绅陈经秦、邹思廉、冯永鉴、黄桂宗、左宏武、杨上帮、陈子康等人倡议建桥,并积极捐筹建桥资金,由湖广(湖南、广东、广西)石匠王祥义等120多人承建,历时3年,共耗资白银一万一千多两。
  清远知县罗玮题额为“普济”,寄予了普济桥“普渡众生,济世为怀”禅宗佛意,寓意深远,回味无穷。浸潭籍举人、国史馆誊录陈谟为普济桥撰写碑记,真实地记录了这段建桥史实,为后人留下了善长仁翁们为家乡谋善举、做善事,造福乡梓的辉煌业绩。
  更令人难以忘怀的是,在建造普济桥的过程中,由于受到疟疾、瘟疫的袭击,加上艰险的施工环境,工伤事故不断,共有34名工匠伤亡,他们都把自己的热血和生命长留于此,真正实践了“普渡众生,济世为怀”的崇高理念,令人景仰。
  浸潭人民为了铭记为建桥而献出生命的工匠,将他们合葬于飞鹅岭北山咀,尊称“湖广坟”,每年春秋二祭。还把普济桥昵称为“广东第一桥”,因为它开创了广东建桥史上较早雇请“外地工匠”的先例。
  普济桥建成后的第二年夏天(1885年),滨江河山洪暴发,汹涌的洪水冲坍了普济桥东面的第一、二孔。次年修复,此后再也没有损毁。
  如今,随着清连一级公路的全线贯通,新的107国道取代了古老的清阳公路,普济桥也告别了繁喧,寂静地横卧在河面上。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业的兴旺,古桥的价值应受到重视,如何恢复古桥的旧貌,让古桥休养生息?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历史课题。但不管怎样,普济桥作为历史文物,其历史作用和贡献将永载史册。
 
     
上一座 ┇ 广东桥梁 清远篇 ┇ 下一座
     
Copyright©2013-2024 老百晓集桥 china-qiao.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