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集桥  主页  贵州桥梁  黔东南篇   
天柱县石洞镇接龙桥
〈〉〔〕[]{}

天柱县石洞镇接龙桥
 
天柱县石洞镇接龙桥
 
    修建于清嘉庆10(1805)年的接龙桥,是侗族北部方言区贵州省天柱县石洞镇北侗侗寨连接锦屏县、剑河县北侗侗寨的重要通道,至今仍雄跨于塘美河的接龙桥座落在天柱县石洞镇冷水侗寨境内。桥高7.1米、宽4.8米、长32.8米、拱径10.8米,是一座典型的干砌石拱桥。
  接龙桥是北侗侗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修建时无任何仪器设备,设计、施工全凭经验、肩挑背扛;资金来源靠附近村寨侗民们集资,桥两头立有二、三十块青石碑,完整记录了侗民们集资修桥的善举,可惜1963年所有青石碑被拆掉用着修建水井、村道了。接龙桥对于研究老百晓集桥梁文化、北侗民俗文化以及“锦屏文书”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
  说起接龙桥,至今还流传着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传说。
  相传远古时候,这里是一群崇山峻岭。一条蜿蜒、高大、连绵数千里的“龙脉”连接着五十多个侗寨,侗寨也因“龙脉”而人丁兴旺、五谷丰登、畜禽丰产。王母娘娘身边的一个侍女不甘心自已终身为侍,想修炼成佛,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便下凡到此隐居修炼。无奈“龙脉”正气太盛,冲撞着侍女的炼数,侍女便使用巫术,拦腰斩断“龙脉”,斩腰处形成了一条河流塘美河,阻断了侗寨之间的联系,若干年后塘美河的河水逐渐变成红色,据说是“龙脉”的血水,血水暗示着灾难的来临。果然,清朝年间,冷水附近五十多个侗寨便兵燹、瘟疫、火灾不断,被灾难的阴霾笼罩着。
  清乾隆18(1753)年,寨老们请来高僧降妖接龙。法僧诵经九九八十一天,侗民们轮番投劳修桥,三年后,接龙桥修成。但没过多久,便又被侍女用巫术斩断,冷水附近五十多个侗寨再次陷入水深火热的灾难中。清嘉庆10(1805)年,寨老们筹集善款,在间隔被侍女用巫术斩断的接龙桥(现尚存桥墩遗迹)原址上方十米处再修接龙桥。清嘉庆14(1809)年接近竣工之际,寨老们为防止桥再次被斩,便安排青壮年轮留守桥。桥建成那天,侍女化装成一位婀娜多姿、千娇百媚的侗家美少女,想用姿色迷惑住守桥的帅小伙们,好施展巫术毁桥。侍女从西方上桥款款行来,行至十余米,就被守桥的小伙们发现异样,便喝斥停行。侍女眼见诡行败露,抬起右脚,朝桥上狠狠地跺了一脚,直跺得接龙桥摇摇欲坠、河水倒流、兽鸟惊飞,直至现在还能见到桥的西头比桥的东头略矮一些。侍女欲跺第二脚时,只听天崩地裂的一声炸响,“龙脉”里的两条青龙腾空而起直扑侍女,侍女一声惊呼,跃入桥下躲进桥拱下的河水中,两条青龙紧追不放,化成两把青龙宝剑镶入桥拱,剑锋直指河中,作恶多端的侍女一直被两条青龙压住,再也不能危害人间了。此后,此地附近的村村寨寨人丁兴旺、风调雨顺,人们安居乐业。因感激于两条青龙的“功绩”,人们便称此桥为“接龙桥”。同时,在每年农历七月上、中旬挑选吉日赴桥上焚香烧纸祭祀两条青龙。
  古人已乘鹤仙去,徒留美谈在人间。时光在流逝,事物在发展,接龙桥历经了岁月的沧桑,已不能承受重压贵州省天柱县石洞镇水洞冷水接龙桥的传说2006年,为方便群众的出行,当地政府出资在间隔接龙桥十米的上游修建了一座混凝土单拱桥。两桥并列在塘美河上,一座老态龙钟;一座活力四射,象是在向人们诉说着朝代的兴衰、历史的变迁,人们称为“两朝桥”。“两朝桥”成为北侗历史文化旅游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上一座 ┇ 贵州桥梁 黔东南篇 ┇ 下一座
     
Copyright©2013-2024 老百晓集桥 china-qiao.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