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集桥  主页  内蒙古桥梁   
阿鲁科尔沁旗白音布统大桥
〈〉〔〕[]{}

阿鲁科尔沁旗白音布统大桥
 
    白音布统大桥是8孔石拱桥,建成于1970年9月,经历了数十年的风雨沧桑。位于阿鲁科尔沁旗天山镇平安地村西面。
  因为建的是石拱桥,所以建桥的材料主要是石头。1968年冬天,由旗政府向20多个公社下达指示,再由公社向各个生产队摊派任务。几乎每个生产队都出动了大车,义务为建桥运石料,这叫战勤工。修桥拱用的、已经打凿好的拱圈石每辆大车只能装6块儿,而这样的石料需要8000~9000块儿,还有桥拱间的小块儿石料以及回填用的普通石料共数千立方米。为了完成运输任务,车夫们戴着狗皮帽子,穿着白茬羊皮袄,脚穿毡疙瘩(用羊毛制成的靴子),起早贪黑,顶风雪、冒严寒,从遥远的山上把这些石料运到乌尔吉沐伦河边。那时候,每天都可以看到路上灰尘滚滚,大车络绎不绝,一番繁忙的运输景象。
  1969年春天,在平安地村西边、乌尔吉沐伦河东岸盖起了5间简易的土房,这就是简陋的建桥指挥部。阿鲁科尔沁旗交通局当时的党委书记李俊之、技术员丁显章和马国华带领几十位工作人员也来到这里指挥建桥。同时,建桥所需的大量物资也源源不断地运来。以公社为单位,从各生产队抽调了数百位建桥工人,实行军事化管理。乌尔吉沐伦河边沸腾了。
  石拱桥最重要的部位就是基础,即桥桩。它们就像桥的一条条强健有力的腿,插进数十米深的泥沙层,牢牢地矗立在大地深处的岩层上,靠它们来支撑着沉重的桥身。因此,打桥桩是一项技术含量极高、极其费时耗力的工程。
  打桥桩首先要完成的工作是钻桩孔,即20~30米深、直径大约1.2米的圆柱形筒坑。然后把用钢筋捆扎好的笼子放入坑内,再用混凝土浇筑满。那时候没有先进的建桥设备,所有的工作只能靠人力来完成。最难的是钻孔,只能用人工推动绞磨带动粗大而沉重的钻头来完成,数百位建桥工人轮换着工作,每8人为一班,4小时换一次,昼夜不停。在推动绞磨时,总有一人带头喊起号子,号子的内容大都是即兴而发的,比如:“大家使把劲儿呀!嗨嗨哟啊!”“咱们来修大桥呀!嗨嗨哟啊!”“为的是过河不趟水呀!嗨嗨哟啊!”“为的是子孙路好走呀!嗨嗨哟啊!”有了这些号子,工地上总是群情激奋,斗志昂扬。就这样,整座大桥80多个桩孔历时近1年全部完成。
  经过2年多的时间,这座长200多米的8孔石拱桥终于在1970年9月横跨在乌尔吉沐伦河上,并且被命名为白音布统大桥。从此,人们过河再也不用涉水,大桥上车水马龙,好不热闹。
  白音布统大桥经历了数十年的雨雪风霜,也经历了无数次波涛汹涌的洪水的冲击。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大型载货汽车的日益增多,更是增加了桥面的负荷。特别是1998年的那场洪灾和2003年8月16日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左旗发生的里氏6.1级地震,使白音布统大桥出现了多处裂痕,桥两侧的护栏也有多处破损,成了危桥。两边的桥头也树起了警示牌,严禁超载的货车通行。
  2007年春天,阿鲁科尔沁旗交通部门决定在保留石拱桥、不中断交通的情况下,在旧桥的北侧建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大桥。由于有先进的建桥设备以及现代化的建筑材料,不到6个月,一座崭新的大桥便横跨于旧桥的北侧,桥面上还铺设了沥青。 建成于2007年9月。
 
     
    资源来源——  
          http://www.northnews.cn/2008/0218/126295.shtml  
     
上一座 ┇ 内蒙古桥梁 ┇ 下一座
     
Copyright©2013-2024 老百晓集桥 china-qiao.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