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集桥  主页  跨省桥梁   
七一大桥
〈卫运河、漳卫河〉〔冠县漳卫河大桥〕[]{冀·邯郸市馆陶县馆陶镇鲁·聊城市冠县东古城镇}

七一大桥
 
七一大桥
 
七一大桥
 
七一大桥
老百晓集桥注:拆除老桥。
 
七一大桥
老百晓集桥注:老桥。
 
七一大桥
 
    七一大桥位于河北省馆陶县和山东省冠县东古城镇交界处,是106国道线和山东省329线,省道315线跨卫河的共同桥梁,也是连接河北省南部和山东省西部的重要桥梁。

  冠县漳卫河大桥,又名七一大桥。在冠县南馆陶村西,济邯公路上。1965年建成。共16孔,其中两孔为预应力混凝土T型梁,跨径各30米;8孔为钢筋混凝土T型梁,跨径各20米;6孔为钢筋混凝土板,跨径各7.5米。全长296米。桥面车行道宽7米,两侧人行道各宽1米。

  在1964年8月,山东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将“七一”大桥改建成永久性桥梁。刚建成时的大桥远没有后来大家所见到的老“七一大桥”这么长,当时共16孔,全长296.01米,仅是从西侧河堤到河道对岸,高度为6.11~8.11米,两孔各跨径30米,4孔各跨径20米,设计桥下河水流量每秒2972立方米。桥面载重标准采用汽-13,拖—60,桥面宽7米,两侧人行道各宽0.75米,总宽8.5米,桥面用混凝土铺装,两侧各设直径75毫米和直径50毫米钢管扶手二道,上装12只大型路灯。大桥正桥中部两孔为30米装配式预应力T梁,连孔是8孔长20米装配式混凝土梁,分列在中孔两端各4孔,引桥接在东端,是7.5米钢梁混凝土装配式板,下部构造为混凝土高桩承台基础,重力式墩台,全桥共打钢筋混凝土桩212根。大桥从墩台到上部结构施工中采用了国家桥梁建筑的新技术。大桥于1964年9月29日动工,1965年7月26日竣工,全部工程共使用钢材371吨,水泥822吨,木材575立方米,使用劳力81163工日,总造价128.5万元,平均每延长一米造价4341.1元。大桥建成后,恰逢河北、山东两省区划调整,馆陶县不幸以卫运河为界被分割开,大桥归属山东省冠县公路管理站养护,所以大家在河西岸走上“七一大桥”的那一刻就算踏上了山东省的土地,一步出省。
  1973年,山东省根治海河指挥部从卫运河治理的情况出发,决定东侧大堤外移,东馆陶村(由太平街、孝子村组成)移出堤外,“七一”大桥接长,上部结构为工梁微弯板,下部结构为双柱钢筋混凝土墩台式,桥面净宽与主桥同,长度为638.37米。1974年3月开工,7月1日竣工通车,总造价124万元。至此,“七一”大桥共为62孔,总长944.4米。
  经过30多年的使用,国家经济也是在飞速发展,各类载重车辆逐渐增多,“七一大桥”由于超负荷通行,已成危桥。2008年4月,海河水利委在山东省聊城市主持召开会议,审查通过了《国道106线跨越卫运河七一大桥防洪评价报告》。2010年5月开始,山东省聊城市公路管理局在原七一大桥北侧30米处建新桥,即漳卫运河大桥,该桥跨组合为38孔X20米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35米+60米+35米)变截面顶应力混凝土连续钢构+孔X20米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桥梁宽度为净15米+2×0.5米防撞护栏,全长975.08米;下部结构:主桥采用壁墩,引桥采用柱式墩,桥台为肋板式台,基础均采用钻孔灌注桩基础,2013年7月实现通车,该桥归属山东省冠县公路管理局养护管理。至此,“七一”大桥老桥完成了自己光荣的历史使命,于2014年8月拆除完毕。
 
     
    资源来源——  
            
     
上一座 ┇ 跨省桥梁 ┇ 下一座
     
Copyright©2013-2024 老百晓集桥 china-qiao.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