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集桥  主页  京杭大运河桥梁   
沧州市捷地闸
〈〉〔〕[]{}

沧州市捷地闸
 
沧州市捷地闸
 
沧州市捷地闸
 
沧州市捷地闸
 
沧州市捷地闸
 
沧州市捷地闸
 
沧州市捷地闸
 
    捷地御碑苑属省2A级景区,又名“大运河碑廊”,是依托捷地水利枢纽和乾隆碑为主要背景的水工程与水文化相融合的水利人文景点。景区位于捷地镇大运河畔,风景秀丽,环境优美,建有水利工程,保留了历史遗迹,建造了人文景观,使水工程与水文化有机巧妙融合,打造了人水和谐的文化景点。
  纵览景区,主要有“三廊、三园、两河、两闸、两碑、一柳、一墙”。
  “两闸”指“捷地分洪闸”和“捷地闸”。“捷地分洪闸”是捷地减河渠首工程,是一个古老的建筑,建于明弘治三年(1490年),历经沧桑,几次重大变化,一直保存至今,现仍能灵活运用。“捷地闸”(原电站闸)原为捷地电站闸,始建于1958年,当时称为“捷地分社发电站”,2005年对捷地电站闸进行了重建,两闸并一闸,形成新闸捷地闸。历史的电站闸在华北平原极少见,新建闸见证了现代人的劳动智慧。

  捷地分洪闸位于沧县捷地镇西南,大运河的右岸,是捷地减河的渠首工程。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现在是一座开敞式八孔分洪闸,沧州市文物局执法科科长郑志利说,捷地水利设施是“减河”这一水利设施的典型代表,目前已经成为沧州的一处人文景区。

  捷地枢纽系南运河向捷地减河分洪的控制性工程,由捷地闸和分洪闸组成,具有防洪、供水等综合效益。分洪闸,是捷地减河渠首工程,沧海桑田,经历几次重大变化。它建于明弘治三年(1490),当时为滚水坝。清雍正四年(1726)挑通捷地减河,设立闸口,面宽8丈,设闸5孔,内有金刚墙四堵,每堵厚5尺,共占去两丈,净面宽6丈。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改闸为坝,并拆去四堵金刚墙,原龙骨石未动。嘉庆十二年(1807),又在龙骨石的基础上修建高2尺2寸的石堰,坝口净宽仍为8丈,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前后,天津姓宋的道台“将龙骨石落下3尺5寸”,因坝口太低,以后30余年下游水灾连年。清宣统三年(1911)将坝改建成溢流堰。1933年华北水利委员会将溢流堰改建成8孔分洪闸,保留至今,分洪闸为开敞式每孔净宽2.65米。该闸目前已不再承担泄洪任务。
  捷地分洪闸南侧原有6孔电站涵洞闸,建于1958年。1964年后废弃。2005年5月,原址上开工建造捷地闸,用以承担原分洪闸分泄南运河洪水至捷地减河的任务。
 
     
    资源来源——  
            
     
上一座 ┇ 京杭大运河桥梁 ┇ 下一座
     
Copyright©2013-2024 老百晓集桥 china-qiao.com 版权所有